10月15日下午,在博学楼A514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学院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分享活动。活动由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胡凌霞主持,副院长马荣、学院教师四十余人参加活动。
马荣围绕陈先达先生《走向历史的深处》一书作阅读分享,他从作者简介、该书诞生的时代背景、该书主要内容和特色、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马荣表示,陈先达先生的著作是三十多年前书写的,但由于它的深度和广度而具有持久的魅力,我们所熟悉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在该著作中,呈现了丰富的思想张力、时代张力。他畅谈了阅读该书后三个方面的启发:第一,马克思对自由的关注持续始终,自由和解放问题构成了共产主义的底色,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一直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始终贯穿着这个主题;第二,该书精彩的描述了马克思思想的几次转变,从对宗教批判开始,到对国家的批判,再到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经济学的批判,没有这些批判,也不可能有唯物史观的形成。其中,异化劳动理论是唯物史观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该书细致描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唯物史观形成之后,马克思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应用唯物史观,其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一个关键,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则持续了一生,最终铸就《资本论》这本伟大著作;第三,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对无产阶级的重视,是渊源有自的,既有政治经济的时代背景,也有思想哲学的背景。
随后,马荣也向与会老师提出两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恩格斯问题,该书主要描述的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如何看待恩格斯的著作,看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看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异同,是很值得研究的;二是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无产阶级的重视,与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进行革命性改造,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还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巨大空间。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开展经典著作研读分享活动,为学院教师提供相互交流、促进学习的平台,以阅读为路径,筑牢学科基础,推动成果写作,培育学科团队,进一步推动学院事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