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
审核人
来源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
2016-09-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11000014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and basics of law

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

学分/学时

2学分 / 32学时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适用专业

全校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材及参考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十八大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本课程是新方案实施后的一门新课程,并不是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合并,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崭新的课程。本课程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该课程通过系统、科学、完整的传授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理论,并结合大学生实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考核方式

² 开卷

² 平时成绩  50%(包括出勤率、课程小论文、课堂发言等)

² 期末考试   50%

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1)使学生能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深刻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适应人生新阶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3学时)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3学时)

   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4学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4学时)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4学时)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4学时)

    法律的概念及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4学时)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4学时)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结束语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教学方法

    本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理论的说服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课程的教学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当结合视频教学,增强课程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专题教学,拓宽教学内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学生演讲和辩论等多种方式结合,由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向师生教学互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重视实践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有机融合。本课程采用综合测试的手段,即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与期末考试等相结合,并坚持教考分离、统一试卷、统一标准。

制定: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